和老师谈孩子被欺负怎么说(怎样向老师反映孩子被欺负了)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107

云南西双版纳州一所小学的班级里不断发生欺凌事件。家长们愤怒,但大多在老师的调解下忍耐,还有人为了避免孩子被欺负,默许他们加入打人的一方。一个上海工作的妈妈因为孩子被“围殴”,联合所有遭霸凌学生家长与学校谈判,最后打人者被学校处分!


妈妈的做法可以说是最明智的,对孩子最好的。不直接向上级部门投诉,报警,与学校谈判,告诉学校我可以曝光,投诉,报警但我与你沟通,我们是一起的我们协商解决。最后打人者受了处分,对孩子有交代,学校知道这个家长不好对付,对她的孩子肯定重点保护不会再遭到霸凌。

保护了孩子,惩罚了凶手,还没得罪学校,典型的中国智慧办事方法。

让我们学学这个妈妈的智慧:

1.事件背景,西双版纳一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长期分成“打人”和“被打人”两个帮派。一孩子连续多年遭遇霸凌。前几天遭到七个孩子“围殴”。

2.冲动爸爸可能是大部分家长的代表。爸爸想和对方家长“同归于尽”。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们离婚,孩子判给你”。这是林皓冲动之下的策略,万一他和对方家长发生冲突,就自己揽下全部责任。

3.智慧妈妈完美解决案例。

事前准备:写思维导图,想要的结果:一,小逸的心理状况恢复健康;二,惩罚打人的孩子;三,法治进校。围绕着目标,细化分枝路径。需要了解反欺凌的相关法规,查清事件真相,了解班里是否还有其他孩子被欺负。计划和学校进行三次谈判,第一次,学校向她做初步的情况说明,第二次给出初步的解决方式,法治副校长作为责任人一定要出现。第三次就是最终决定。

与学校谈判前做的事:了解全部真相,孩子态度得出结论:常年受欺负,打人者道歉根本没用。咨询律师,联系媒体,发动身边的同事搜集与校园暴力相关的所有资料,看其他被欺凌的孩子妈妈分享的心得,“他们拼命给我发东西,我就拼命消化。”

谈判:妈妈分析,学校发生欺凌事件,最担心的就是名誉受损。她决定从这里找到突破点,“我知道创新的政绩指标对评优工作是非常有利的。这次反欺凌的事情可以成为你们的创新工作之一,推成一个典型案例”。(利益统一,把学校拉到自己这边)

她同时也给了校方一些压力,表示如果自己向上反映,可能会给学校的考评造成影响。自己也已经和一些媒体取得了联系。(委婉威胁)

为了避免被大事化小,她还要求代表校方的老师签字保证:“校方会公平公正公开处理整个事件”,并按上了手印。(实质证据)

合理评估做到哪一步更合适。让打人者转学是大多数家长的诉求,但老师表示,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没有权力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妈妈知道这不现实,做不到就是在为难学校,她决定退一步,“我相信给出处分是不过分的。”

引用《实施方案》:“对于反复发生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在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纪律处分;学校应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组织专业人员对涉事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教育和安抚”。

对打人者给出处分是妈妈的底线,也是区分以前处理方式的界线。对学校来说,开具一份盖章的处分和情况说明也不是容易做出的决定。

老师后来打电话商量,表示如果处罚太严厉,以后孩子可能和其他的孩子不好相处(同样委婉威胁)。

妈妈反问,“如果打人者在班级里受到了足够的处理,你觉得其他同学会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我们走正确的路,并且走出来了,后面的人才会跟随。怎么会有同学不跟他玩呢?应该更靠近他吧。”

老师还提出过让陈子杭的家长以赔偿的方式来解决。妈妈拒绝了,“如果赔钱、道个歉就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了,那处分是不是也可以商量呢?”

最终,学校接受了妈妈提出的几点要求:给陈子杭记大过处分、对其他打人同学进行通报批评,针对小逸被打的事件出具情况说明,以及在校内开展反欺凌科普活动。

校方发给他们的第一份情况说明上只有文字总结,妈妈觉得不行,要求带上学校的抬头和公章重写一份。她知道,这样的文件在自己手上不过是一张纸,但对学校来说,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对陈子杭来说,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校方也表示,如果再出事,他们会帮忙劝陈子杭退学。(真正的杀手锏,再打人学校肯定会把孩子退学,有了这个威胁打人孩子的家长才能管教孩子!)

谈判,处分,文件,可能退学的威胁,事情看似因为妈妈的智慧完美解决了。可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

1.霸凌为什么不报警?妈妈原本很希望能报警,就算不能做出实质处罚,让警察短暂地出现在学校也好。但学校不希望把事件扩散到校外。妈妈也试图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实施方案》中提到,如果发生欺凌事件,分管法治教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负责人,治理情况也会被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和班主任的考评。

是否报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取决于对学校的影响。典型的“有事沟通,别闹大,对大家都不好!”因为怕影响考核出事了不报警私下解决。典型的“人治”!


2.三年霸凌啊,学校老师做了什么,没责任吗?

一二年级时,小逸被个别同学洒墨水、损坏文具,有时也被陈子杭打,每次和班主任告状后,欺负他的同学都会被叫去办公室道歉,但很快又恢复原样。从三年级开始,欺负过他的几个同学开始集结起来,以陈子杭为首,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趁老师不在时没来由地打他。小逸说,这学期几乎每节体育课都会被打。林皓回忆起来,之前小逸也提过一次不想去篮球课了,但没具体说原因,当时自己并没在意。

还有一些事情,小逸不确定算不算是欺负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说过。每次在卫生间门口碰到陈子杭的时候,小逸都会被掏下体,“很多同学都被这么弄过”。陈子杭还会当着同学的面骂他、对他比中指,“骂得很脏的那种”,他学不出口。小逸又重复了一次想转学,他害怕被打,也担心其他同学看他的眼光,连上厕所都变成了一件很烦的事。

放任学生互相霸凌,最后霸凌者受处分了,学校老师都没受到惩罚,是不是以后校园霸凌不出大事就不用管?

3.为什么其他被打家长不敢联合声明一起找学校?

妈妈联系了十多个家庭,希望能一起签署反校园暴力联名信,呼吁校方重视起来,但并不顺利。

大多数家长担心学校会觉得他们闹事,孩子以后可能遭受不平等对待,也有家长觉得她这么做只是想让她家的事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明明被欺负了,但是又不敢说,连爸爸们也不敢说。”这就是中国家长对学校的普遍态度,天然的弱,不敢说不敢告,为了孩子什么都能忍!

最终,只有三个家庭一起签下了反校园暴力联名信并按下手印。

4.打人者家长道歉的敷衍态度说明了什么?

班主任和打人学生的家长联系后,被打者的妈妈陆续接到了他们的道歉电话。

家长们对于欺凌行为的描述各不相同——“调皮”“动一下”,也有“踹了几脚”。一位爸爸解释,“他们这个年纪,平时可能会有沟通不畅的地方”,对这种弱化欺凌的措辞感到生气,马上普及欺凌的定义,“xx爸爸,欺凌分为主动性欺凌和反应性欺凌,反应性欺凌是指欺凌者事先受到了被欺凌者激惹或挑衅,但都属于欺凌。”在研究资料前,她原本也以为,反应性欺凌属于挑衅者的过错。

最让她哭笑不得的是,一位家长什么都不了解,上来就说对不起,还把孩子的大名念错了,“我真不知道什么情况,老师让我们来道歉”。

打人家长的态度说明他们都觉得霸凌是严重问题,不觉得自己孩子错了,反正自己孩子不吃亏,根本没教育!

从打人者角度:打人了,家长不管,老师调解,道歉就没事了,下次继续打;遇到厉害家长了,学校给个处分,惩罚也没什么吗?犯错成本低,为什么不继续犯错?

5.从霸凌者没朋友到加入霸凌者就可以打别人了,有多可怕。

开始是一个叫陈子杭的孩子经常欺负其他人。从三年级开始,不少孩子都发现,以前没有那么恶劣的同学也开始加入陈子杭,形成了一个四五人的小团体。郑书宜说,以前没什么人和陈子杭一起玩,但现在“他们已经变成一国的了”。郑书宜妈妈听一个家长说,“我家小孩儿说:我跟他是兄弟,所以他不会来打我。”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加入陈子杭就不会被欺负。

么受欺负,要么加入一起欺负人?你是家长让孩子怎么选?三年级孩子啊,这样环境长大了会怎么样?

本来就是一个智慧妈妈解决霸凌事件的经典教学案例,反应的问题却太值得深思了。

校园问题第一优解不是投诉,不是报警永远是沟通谈判,沟通还得有技巧!

孩子长期被霸凌,家长不敢和学校要说法!

孩子打人了,家长道歉都敷衍,从不教育!

霸凌事件班级持续三年,老师不受影响!

为什么:合法渠道的投诉总被指责成“告密者”;不出严重事情报警被指责“小题大做”;受到不公想举报被警告“枪打出头鸟”。

“有什么不能直接沟通解决的,非得举报报警吗?”合理合法的正常维权总是被指责不够人性化。可是明明应该司法介入的,应该上级调查的,为什么总要私下沟通解决呢?

什么时候大家都能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呢?什么时候学校能不再是家长的“甲方”呢?

关键词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