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儿歌(我们家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儿歌钢琴简谱)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27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要媳妇做啥啊?

点灯说话包饺子儿。

拉大锯,扯大锯,

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唤女婿,

小外孙也要去。

……

说起这当“奶爷”看孩子啊,还真得有点儿基本功。什么基本功?哄孩子的基本功。而哄孩子最基本的基本功,在我看来就是得会点儿歌。你得能随时随地出口成“歌”。

可能是小时候记性好,也可能是兴趣爱好使然,反正我肚里攒了不少儿歌。当年带儿子,如今哄孙女儿,这些儿歌让我也让孩子受益匪浅。

我的儿歌一个重要来源是长辈,比如奶奶、妈妈,还有大院里的亲戚邻居。

我奶奶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慈祥的小脚老太太。当年我家,还有我大爷(伯父)家、老姑家、四叔家,几家亲属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还没兴计划生育,家家孩子都不少。我家五个,大爷家四个,老姑家四个,四叔家三个。这么多的孩子,爸妈上班后,都在家散养,平时大家承绕在老奶奶膝下,老人家也经常即兴给我们讲故事,说歌谣。

对于奶奶的故事和歌谣,别人走没走心不知道,我反正是挺喜欢,所以就记住了一些。《拉大锯》、《小小子儿》之类比较普遍的就不说了,这里说几个我觉得挺特别的(注:题目是我给起的)。

其一,《嘴里含的啥》:

你嘴里含的啥呀?

含的干巴枣啊。

你怎么不吃啊?

我没有牙咬啊。

那我给你煮煮?

那可敢情好啦!

这个小歌谣我现在经常在喂我家格格吃饭,需要调节气氛时说给她。格格也挺喜欢这个歌谣,每次听到都开心的乐,现在会说话了,就干脆和我对上下句。我问:“你嘴里含的啥呀?”她就笑答:“干巴枣啊。”进而又即兴发挥为“干巴酸奶啊”、“干巴面包啊”、“干巴粥啊”。

这支歌谣还有下一段:

你窝里(指腋窝)夹的啥呀?

夹的大皮袄啊。

你怎么不穿呢?

我怕虱子咬啊。

那我给你逮逮?

那可敢情好啦!

因为这里说的“怕虱子咬”和“逮虱子”,那是贫穷落后时代的才有的现象,离现在的生活太远了,所以我就把这段给省略了。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是《小狗汪汪咬》:

小狗汪汪咬,

必是人来了。

满炕摸花鞋,

裤腿又丢了。

老头老头,

你没把我花鞋穿去啊?

哦,我说咋怪挤脚。

多么多么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啊。

还有一个《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刘四海,

棒子面饼子吃了六百,

萝卜丝子汤,

喝了两缸,

躺在炕上还心慌。

我觉得这首歌谣反映的其实是生产力底下的饥荒年代下层百姓对饱腹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恐惧。

图片说明:“小”学生。

上面这几首不见经传的歌谣,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生活情趣,朗朗上口,幽默诙谐,所以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我的儿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来源,那就是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的“小喇叭”。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概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当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并不宽裕,但老爸省吃俭用,还是攒钱买了一台收音机。记得买收音机前酝酿了好长时间,老爸还特意告诉我说,这个东西是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人唱歌跳舞演节目。结果我在梦里真梦见了一个小盒子,看见里面有小人儿在唱歌跳舞。今天看来,我梦见的倒更像是电视机。

不得不承认,这台收音机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启蒙的作用。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小喇叭”节目。每天下午四点,我都会准时守候在收音机前,等着听那个熟悉的小喇叭:“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嗒——”还有那个清脆的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然后就开始如痴如醉的听播音员讲故事、说歌谣、教唱歌。其中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但一些歌谣和儿童歌曲却深埋在我的记忆中。

说起歌谣,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耗子上灯台》:

小耗子,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奶奶奶奶,

打个腚瓜抱下来。

这首儿歌现在已经被谱上了曲,在QQ音乐中很容易搜到。歌词有一些改动,“小耗子”被改成了“小老鼠”;“奶奶奶奶打个腚瓜抱下来”改为:“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我觉得这个改动挺好,使这首歌谣更有童趣了。

有一首歌谣,我记得很清楚是孙敬修老爷爷教的,那个循循善诱的老爷爷的声音,到现在还萦绕在我的耳畔:

老牛老牛,

蒸窝头。

蒸的半拉熟,

炒菜不搁油,

搁了一块大砖头。

小牛小牛,

蒸窝头。

炒菜炒得好,

又好吃来又省油。

看看这词儿:“蒸窝头”、“省油”,一看就是出自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还有几个不错的歌谣,记不清出处了。

其一:《小巴狗》

小巴狗,去赶集。

买个萝卜当鸭梨。

咬一口,怪辣的。

以后不买带把的。

其二:《黄鼠狼》

黄鼠狼,黄鼠狼,

十冬腊月拜年忙。

拜哪个?小鸡娘。

谁信你的鬼心肠!

其三:《五更头》

起个五更头,

梳个光光头,

上街头,

买鱼头,

到河头,

洗鱼头,

猫儿偷鱼头,

拳头打猫头。

我理解的“儿歌”的概念,除了歌谣还包括儿童歌曲。当年在“小喇叭”里,学到很多儿童歌曲。这些歌曲也陪伴了我大半生。

《小鸭子》是我最喜欢的com一首儿童歌曲:

咱们公社养了一群小鸭子,

我每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去。

小鸭子见到我就嘎嘎嘎的叫,

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

咱们公社养了一群小鸭子,

我每天晚上赶着它们回棚里去。

小鸭子见到我就嘎嘎嘎的叫,

再见吧小鸭子太阳落山了。

这首歌的乐曲很优美,我尤其喜欢“再见吧小鸭子”一句,那曲调有点儿恋恋不舍的味道,表现了孩子和小鸭子的真挚的感情。在现在许多儿童歌曲集里,这首歌仍然在唱,在QQ音乐里就能找到,只不过“公社”这个词汇因为已经过时被改掉了。这首歌格格很早就熟悉,经常随着我“接尾巴”唱,最近会说话了,更是时不时地自己蹦出来一句:“小鸭子见到我就嘎嘎嘎的叫”。

《骆驼》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首歌曲:

四腿长呀,

脖子弯呀,

背上驮着两座山。

冬天翻穿大皮袄呀,

夏天又把单衣换。

我的名字叫骆驼,

外号就叫沙漠里的船。

这首歌格格也非常喜欢,不大会说话时是和我“接尾巴”唱,会说话了就经常自己哼唱。记得当刚学会说话的格格第一次完整的唱出来“外号就叫沙漠里的船”时,我们一家人都好一顿欣喜。

还有一首《小板凳摆一排》,也是我和格格的保留曲目,因为我们经常要玩儿“小火车”的游戏。我们把几只小板凳头尾相接摆好当“火车”,再把她的小动物玩具们请上“车”,然后我们骑在小凳子上开始唱:

小板凳呀摆一排,

小朋友们坐上来,

我们的火车跑得快呀,

大家坐好就开车。

轰隆隆隆隆,

轰隆隆隆隆,

轰隆隆隆隆,

呜——

图片说明:小板凳摆一排。

除了上面几首,我和格格经常唱的还有《小花猫》、《大马大马告诉我》、《哥哥报了名去当解放军》、《老公公出来了》等。

儿歌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我觉得不管怎么高估都不过分。儿歌语句精练,韵律优美,节奏分明,朗朗上口,对于婴幼儿来说,十分有利于孩子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听儿歌和说(唱)儿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还可以学习到一些生活常识。儿歌还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启迪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些对于孩子日后学习和成长甚至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现职奶爷奶奶们来说,儿歌更是我们哄孩子的趁手工具,用好了,哄孩子就易如反掌。记得有一年我乘火车去长春出差,对面座位上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上蹿下跳,非常顽皮,而孩子的妈妈则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帮忙哄逗小女孩儿,教她说歌谣,唱儿歌。不一会儿,女孩儿就和我成了好朋友,被我哄得乖乖的,直到要下车了还对我恋恋不舍。后来有一年我收到孩子妈妈寄来的一个贺年片,说孩子一直都没忘记我和那些歌谣。

俗话说,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儿歌。但愿看到此文的朋友能够激活曾经深藏心底的儿歌,在点赞留言之时顺便也奉献几首宝贵的儿歌精品,大家相互借鉴,共同切磋。

图片说明:擀面条。

图片说明:洗手绢。

关键词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