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现在是中国哪个省(匈奴是现在的哪个省)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69

说起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往往会提到大一统王朝,最著名且无争议的就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这9个(不算新朝和武周)。

除去延续时间不到百年的秦朝、西晋、隋朝和元朝,仅仅只剩下汉唐明清四朝(一般指的是更为强盛的西汉)。

可是在民间眼中,汉唐清代表着强盛,明朝则更逊一筹。有人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明朝的误解。但是我们看下地图,看看发现了什么。
我们看下汉唐明清四朝的地图。

这是西汉,汉元帝时期的地图

这是唐朝,唐中宗时期的地图

这是明朝,明宣宗时期的地图

这是清朝,嘉庆帝时期的地图
这四个王朝,我们选择了汉元帝、唐中宗、明宣宗和嘉庆帝四个皇帝时期的地图,
这四个时期正好经历了汉武帝、唐高宗、明成祖和乾隆帝四个武功强盛时期的开拓,版图是比较大的,正好是最为饱满的状态,可以用来对比。
乍一看,领土差别挺大,形状也大为不同。倒是汉唐看起来颇为相似。
可是,大家关于汉唐强盛,长安万国来朝的印象都来自于汉唐对西域的经营,正是有了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亚、西亚商人纷至沓来,长安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
这就是我们对于汉唐强盛的印象。
可是,明朝却并没有拥有全部的新疆地区。而这一点事实,大多数人更是闻所未闻。
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汉唐清有西域,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开拓进取、武功强盛的王朝。明朝没有西域,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闭塞自封的王朝。

我们看下汉唐明清四朝的新疆地区。

西汉在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而西域比起今天的新疆,还要多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

这是武则天时期的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北部,还在今天乌鲁木齐地区设置了“北庭都护府”进行直接管辖。

这是明朝的西域,除了最东部的哈密地区在明朝管辖下,叫做“哈密卫“,占新疆地区90%的地区并不在明朝管辖之下,而是一个叫做“亦力把里“的国家,且地图用色也和明朝不同。

这是清朝的新疆,乾隆帝收复新疆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清末被中亚的浩罕汗国联合沙俄侵略后,左宗棠收复新疆,并且在新疆设省直接管辖。
就此,我们得出结论:
汉唐清直接管辖新疆,明朝并没有做到。
所以在一般人印象中,明朝并没有汉唐清强盛,虽然康熙帝用了安抚南京明朝遗民,在明孝陵上题字“治隆唐宋“,但就西域武功来说,明朝不如汉唐清。

明孝陵的石碑“治隆唐宋“是康熙帝手书
言归正传,为何明朝的西域武功不行呢?有三点原因。
1、相比较长安和北京,南京的辐射范围更不容易到达西北。
我们都知道,汉唐之所以定都长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抵御蒙古高原的敌人以及控制西域。
自从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廊,最终控制西域,断匈奴左臂后,历来想要战胜蒙古高原敌人的势力,必然要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
汉武帝击败匈奴的时候,坐镇长安。
唐太宗击败突厥的时候,同样坐镇长安。

汉武帝和唐太宗
而我们知道,明朝在北伐,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朱元璋坐镇南京,当时明朝的首都还是南京。
就是坐镇南京的时候,明军以东南作为根据地,北伐统一了全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成功的北伐。

朱元璋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朱元璋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策略是十分正确的,徐达、常遇春攻克山东和河南,随后徐达直捣大都,和王保保争夺山西,而冯胜和傅友德则在河西走廊七战七捷,最终明朝统一全国。
但是问题来了,明朝北伐的大本营在南京,后来朱元璋亲自坐镇汴梁之后,汴梁也变成了大本营。
我们知道,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后勤。

比如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河南、漠南之战,这里的河南指的是河套之南,也就是今天的宁夏。
汉军的出兵是从朔方郡、定襄郡和右北平郡出击的,因此才能最终深入漠北,这三个郡分别在哪里呢?定襄在山西,右北平在河北,而朔方在今天的内蒙古。
换句话说,从山西出兵才能攻取漠北,如果是从江苏出兵,那么战线就太长了,所谓的“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明朝的多次北伐都是从中原出兵,补给线太长,所以明军要想占领西域,难度极大,最顶点只能占领西域最东部的哈密地区,设置了哈密卫。
明军补给线的问题最终爆发就是在不败战神徐达身上。

徐达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和历史上的白起、韩信、霍去病、李靖等国之重臣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但是徐达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他遭遇过一次几乎全军覆没的败仗。这在白起、韩信、霍去病、李靖等人身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就是著名的“岭北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明太祖洪武五年,这一次朱元璋想要完成汉唐的伟业,彻底消灭北元,所以派出了15万大军,要知道,北伐时期,朱元璋也只派出了20万精兵。
这15万大军分为三路军,中路军徐达出雁门关,东路军李文忠出居庸关,西路军冯胜则出潼关,攻打甘肃。最终,徐达孤军深入,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败给了王保保。
这一次败仗之后,徐达担心朱元璋怪罪,没想到朱元璋也知道是自己心急了,并未怪罪徐达,之后徐达总结了经验教训,自己5万人就想要肃清沙漠,确实太过于冒险,开始了修筑大同城墙,广积粮草。从此之后,明朝从进攻转为防御。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一开始的北伐是相当成功的,但是未能取得汉唐一样,深入大漠的成绩,和大本营太靠南有很大的关系。
最简单的方法,我们来看下汉唐明清都城距离西域东大门哈密的路程,就知道了。

西安市距离哈密市,车程20小时,在一天以内,所以说以长安作为首都的汉唐,在实力允许、粮草充足的情况下,要想统一西域,是最有可行性的。也成就了汉武帝和唐太宗等人。

北京市距离哈密市车程24小时,约等于一天。
后期定都北京的明朝和定都北京的清朝来说,征服西域比汉唐要困难,而明成祖时期还要面对着蒙古的压力,清朝则早在入关之前,就通过和蒙古联姻,“满蒙一家“消除了内蒙古地区的隐患,所以清朝征服西域,也是可行的。
后来清朝收复西域,也是从哈密起兵的,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派遣满洲镶黄旗的傅尔丹和大将岳钟琪来到了哈密,岳钟琪号称是岳飞二十一世孙,是否真是不得而知。当时的岳钟琪跟随年羹尧出征,平定了青海和硕特部叛乱。
岳钟琪在哈密发挥了自汉武帝、曹操以来的传统——屯田。派人开辟了一座“粮城”,就在哈密老城西北,长达167丈,专门囤积从西北等省征集来的粮食,同时,在巴里坤草原开辟了国营牧场,专门养育马匹,共养育了战马上万匹。
等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
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荒地,哈密有了充足的粮食和牧马,乾隆才有了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的资本。

哈密的岳钟琪雕像
因此,定都北京的清朝,统一西域,尚且经历了康雍乾三任帝王的努力,康熙在蒙古地区击败了噶尔丹,雍正在青海地区消除了准噶尔势力,并且在哈密屯田,凭借着充足的粮草,最终乾隆帝统一西域,彻底消灭准噶尔。难度比起定都长安的汉唐来说,更为大。
最后来看看明朝一开始的首都南京距离哈密的距离。

可以看出,南京市距离哈密市是40小时车程,这个距离显然太过于遥远。
在冷兵器时代,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只有半壁江山。
所以开国之后,凭借着豪迈壮气的明军北伐,最终也只是占领了哈密卫,要想占领整个西域,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明朝设置了哈密卫等卫所,这是明朝间接管辖的唯一新疆地区,至于西域其他广大土地,明朝就完全鞭长莫及了。
同时,也说明了,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要想经略北方边疆,南京太靠南,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迁都北京的明成祖是有能力统一西域的,但是同时面临着蒙古压力的明朝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明成祖
综上所述,汉唐清能够统一新疆,而明朝不能,在于明朝没有这个实力,而这和一开始的首都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首都南京太靠南,要想统一广袤的西北地区,难度太大了。
2、新疆在宋代的伊斯兰化造成了明朝征服的困难
之前说的是汉唐明清自身的不同,这里来说说新疆地区自身。
新疆正式成为中央王朝实际管辖地区,源自汉宣帝时期,虽然汉武帝时期最先通了西域,但是还来不及设置管辖机构,到了汉宣帝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新疆的证据。
那个时候的新疆,诸国林立,有著名的三十六国,我们熟知的浪漫神秘的楼兰古国也在其中。此时佛教已经诞生,但是传到新疆还需要时日。西汉时期,佛教也并未传到中原地区。

而汉朝灭亡之后,凭借着汉朝的余威,曹魏和西晋同样管辖着西域,但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最终中央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管辖。
下一次管辖来自于国力同样强盛的唐朝,通过数十年的征服,唐朝管辖新疆,此时的新疆,堪称千里佛国,这是新疆佛教最为强盛的时代。今天的麦积山石窟,还保留着很多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像,就是例子。

到了唐朝末年,同样天下大乱,虽然有张议潮的归义军,但是无法扭转局势,五代十国时期,中央王朝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中央局部统一为北宋,但是孱弱的北宋,尚且不能统一后来的西夏国,更不用说西域了。
而这一时期的新疆,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接收了伊斯兰教。
这一时期的新疆历史鲜为人知,我们都知道,汉唐清拥有西域,那么,唐朝到清朝这几百年间,新疆到底什么情况,很少有人知道。
事实上,北宋时代,新疆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诞生了一个在中原知名度很低的王国,叫做喀喇汗国。因为“喀喇“又是“黑色“的意思,所以也叫作“黑汗“。

知道这个王国历史的人并不多,这个国家是维吾尔人祖先回鹘人建立的。
回鹘一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后来因为契丹的兴起,不断西迁,西迁到了新疆地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还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叛,郭子仪单枪匹马请回鹘可汗平叛的故事广为流传。
回鹘一开始自然是忠于唐朝的,哪怕是安史之乱的乱世,但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朝自身的崩溃已经是时间问题了,这一时期,各大节度使开始了疯狂的兼并战争,后世分裂百年的五代十国,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定型。
而公元893年,一支回鹘人在伊犁地区,击败了葛逻禄人,建立了一个喀喇汗国。
这个国家后来扩张到了非常巨大的程度,达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后来国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政治中心在虎思翰耳朵,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附近,东部的政治中心在喀什,此后,喀什一直成为喀喇汗国的都城。
喀喇汗国在可汗萨图克时期迅速强盛起来,当时中亚居住着武力十分强盛的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后来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为了和塞尔柱人作战,喀喇汗国联合了塞尔柱西边的敌人,波斯萨曼王朝。
波斯萨曼王朝答应了和喀喇汗国左右夹击塞尔柱人,但是前提是喀喇汗国要皈依伊斯兰教,此时喀喇汗国急切地需要完备的信仰来统一国家,伊斯兰教当时是首选。同时,萨图克认为到波斯萨曼王朝之所以强大、有凝聚力,就是因为信仰了伊斯兰教,所以他要用伊斯兰教来改造喀喇汗国。
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后,公元915年在禁卫军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夺取汗位,成为喀喇汗国的第三位大汗,萨图克在全国推广伊斯兰教,同时降低赋税,鼓励农业、手工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回鹘一向擅长的商业,使得喀什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萨图克,新疆伊斯兰化的开端
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之后,果然战斗力脱胎换骨,有了思想的指引,喀喇汗国几乎成为中亚霸主,他首先出兵,发动了对分裂的西喀喇汗国的战争,占领虎思翰耳朵,统一了喀喇汗国。
随后,萨图克带领喀喇汗国大军西进,击败了塞尔柱突厥人,塞尔柱人向西退出,当然了,他们彻底的溃败要等到两百年,西辽的耶律大石将其全歼。
最终萨图克还发动了对波斯萨曼王朝的进攻,收复了失地,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
喀喇汗国最终成为了中亚霸主,随后,掉头东进,开始了统一新疆的战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南疆持续千年的佛国——于阗。
喀喇汗国和于阗王国展开了五十年之久的战争,喀喇汗国几次攻打到了于阗的首都附近,却失败。而于阗也曾经攻克过喀什,但最终也被喀喇汗国夺回。
数十年的战争最终让于阗苦不堪言,而同样的宗教信仰让喀喇汗国得到了中亚地区广大穆斯林的支持,在塞尔柱突厥人的帮助下,喀喇汗国灭亡了波斯萨曼王朝,随后回师东方,借助大量中亚突厥和波斯士兵的加入,十万大军灭亡了于阗。
喀喇汗国虽然后来盛极而衰,被契丹西迁的西辽所灭,但是喀喇汗国在新疆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回鹘人建立的国家,其次,它最先接触到了伊斯兰教,在完成了统一新疆的任务后,也给新疆完成了伊斯兰化。
此后,喀喇汗国被西辽所灭,西辽又被蒙古所灭,蒙古帝国分裂的时候,西域先后是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新疆属于察合台汗国管辖。而察合台汗国最终也接收了伊斯兰教。
到了一百年之后,察合台汗国也发生了分裂,跟曾经的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一样,西察合台汗国后来被帖木儿帝国灭掉了,东察合台汗国长期存在,且和明朝并存,又被称为“亦力把里”,“亦力”就是伊犁的另个一音译,显示这个国家的首都是伊犁。
因此,明朝面对的这个“亦力把里“,就是“东察合台汗国“,说了这么多,才好不容易能够说到正题。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能灭楼兰,唐朝能灭高昌,汉唐能统一西域,为何明朝却灭不了东察合台汗国呢?
原因很简单,首先,汉唐时期的西域是四分五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管理,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而唐朝击败东突厥之后,西域也变得四分五裂,但是也容易被征服。

可是,明朝时期的西域却是一个坚固的实体,东察合台汗国,灭亡这个国家的难度比汉唐大多了。
当然了,清朝时期,西域也是准噶尔汗国管辖,难度也很大,为何清朝能占领新疆,明朝不能呢?
这就说到这二点不同了。
东察合台汗国和喀喇汗国一样,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这个国家和广大的中亚地区信仰相近,所以能够获得中亚地区源源不断的输血,就算消灭了中亚,还有广大的波斯给它输血,征服难度是非常大的。
汉朝时期的西域城邦不说了,唐朝时期,西域也是佛国,和中亚的很多信仰拜火教的地区信仰不同,很难获得输血。
那么,清朝时期呢?
说起来很奇特,虽然新疆地区在喀喇汗国时期完成了伊斯兰教化,可是准噶尔是一个信仰佛教的蒙古帝国,它并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
所以,在准噶尔遭到袭击的时候,不仅新疆的维吾尔人,包括广大的哈萨克牧民所在哈萨克汗国也对清朝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却不帮助准噶尔,因为他们不是一种信仰,所以没有义务帮助他们。

因此,西汉时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亚的输血,因为信仰不同。
唐朝时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亚的输血,因为信仰不同。
清朝时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亚的输血,因为信仰不同。
但是明朝时期的西域,主要管辖者东察合台汗国,
却和中亚的信仰是相同的,能够得到中亚源源不断的输血,这种情形只在宋朝时期的喀喇汗国出现过。
所以明朝要想征服东察合台汗国,难度是非常大的,还要面临着广大的中亚穆斯林。

明成祖朱棣时期,占据新疆的是“东察合台汗国“,也就是本文说到现在的“亦力把里“。
大家看看它的西侧是什么国家。
是的,就是世界征服史上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
帖木儿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他统一了中亚和波斯,建立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晚年甚至想入侵中国,但是却暴毙。
应该说,明成祖当时没有灭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强盛有很大的关系。
正因为明朝时期,统治西域的王国,主要信仰和中亚是相同的,能够得到中亚源源不断的输血,所以占领难度很大。
我们这里再来回顾下中亚的地图。

所谓的中亚,指的是中亚五国,除了使用波斯语的塔吉克族之外,其余四个都使用突厥语族的语言。
这里我们有一个忽视的,那就是最近很热门的阿富汗,阿富汗,有的把它归类于南亚,其实阿富汗应该也属于中亚。
阿富汗的稳定对于中国的新疆地区非常重要。
尤其是前文说的,喀喇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得到中亚输血的例子,更加证明了,要想稳定中国新疆地区,一定要稳定中亚,广义的中亚,自然也包括阿富汗,所以阿富汗的安全,对于中国很重要。王毅外长会见阿富汗代表时候也说,阿富汗一定要切断对于东伊运的支持,这才能保障我国西部安宁。

而为了稳定中亚,中国早在20年前就高瞻远瞩,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借助中亚原是苏联加盟国,俄罗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因素,中俄一同稳定中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明朝中后期皇帝的不思进取,难有中兴之主。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点:
1、在开疆拓土方面,明朝没有汉唐有实力。
2、在自身实力和与中亚的联系上,汉唐的西域并没有明朝的东察合台汗国有实力。
一个不如汉唐,一个超过汉唐时,所以明朝征服西域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事在人为,事实上,明朝中期,东察合台汗国也发生了分裂,此时本来是进取西域的好时机。
但是明朝中后期很难有所谓的雄主,一个不如一个,不进思取中,走向了灭亡。
我们都知道,一个王朝到了中期100年左右,必然有一个中兴之主,比如汉武帝,比如唐玄宗,比如乾隆帝。
而明朝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开国130年了,也应该有一次中兴了。
史学家果然找到了一个:
弘治中兴。
可是,虽然弘治皇帝私德可以,一辈子就一个老婆,但是这个皇帝只是一个畏畏缩缩的守成之君,武功方面实在差劲。

弘治皇帝
所谓的弘治中兴根本言过其实。不管是惩治腐败还是开疆拓土,都乏陈可善。甚至武功方面还不如正德皇帝时期击败小王子的战役。
明朝的哈密卫是唯一间接管辖的西域之地,对于明朝皇帝来说,此地是利用来对付蒙古的最前沿,所以明朝十分重视,《明史》评价哈密是“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之喉咽”,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哈密,多次诏谕哈密王来京,还赐予他“忠顺王”的封号。后来明成祖派遣陈诚出使西域和中亚,也是在哈密中转的。
而对于哈密以西的地区,因为丝绸之路的堵塞,明朝皇帝居然不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领土,而是当做外国,居然是所谓的“朝贡关系“!而汉唐清都是设置都护府,甚至直接设省来管辖的。

明朝崇祯皇明职方图中的西域图

明朝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
对于明朝来说,没有拥有全部的西域,只求能够保住哈密卫的一亩三分地,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就连这个也无法满足了。
明宪宗成化年间,东察合台汗国已经衰落,放弃了西部的伊犁地区,来到了东部的吐鲁番地区,吐鲁番正好和哈密接壤,夺取哈密,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首要目标,而在闭塞的明朝人眼中,有的人压根不知道这察合台汗国哪来的,就把这个国家称为“吐鲁番”,其实就是东察合台。

成化年间,吐鲁番率军攻打哈密,这一次明朝收复了哈密,随后明朝朝廷开始了一系列争论,有人建议放弃哈密卫,称不是中国的土地,还有人建议放弃整片西域地区,甚至西北地区,所幸明朝最终决定暂不放弃哈密。
明孝宗弘治时期,吐鲁番几次攻打哈密,都被明军勉强夺回,最终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吐鲁番彻底攻占哈密,明朝失去了西北的屏障,吐鲁番不仅占领哈密,还骚扰明朝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肃州地区,给明朝造成了严重的西北边患。

弘治皇帝武功真的很为逊色,丢掉哈密,就是一个例子。

面对哈密的失去,腐朽的明朝不思进取,甚至想放弃该地区,尽管该地区的失去已经威胁到了明朝直接控制的汉地了。明朝跟吐鲁番断绝来往,禁止贸易,最终明世宗嘉靖三年,吐鲁番大举入侵明朝,围困肃州,抢掠了甘州,肃州就是今天的酒泉,位于甘肃省西部,而甘州属于今天的张掖,已经到了甘肃省中部狭长的河西走廊地区了,只要穿过河西走廊,就能直达陇西陕西地区,这不堪设想。

此事极大震惊了明朝君臣,又开始了对哈密地位的讨论,当时的嘉靖朝正好发生了新旧老臣的“大礼仪”之争,强硬派的老臣们都被打倒了,当时的内阁首辅张骢因为曾经的老臣杨廷和主张对哈密强硬,兴起了“封疆之狱”,凡是主张收复哈密地区的官员均受到牵连,领土居然成为了官员们争夺权力的筹码,最终新臣们提议,跟吐鲁番恢复贸易,至于哈密,没必要再立王了。

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一辈子醉心权术和炼丹,武功也是一塌糊涂,稀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依靠一些良将才打退了倭寇的进犯。

嘉靖皇帝最终放弃了哈密地区,默认了吐鲁番拥有哈密的事实,吐鲁番恢复了朝贡,一直到明末。

百年哈密王,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被册封,一直到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断绝,前后延续了135年,最终明朝没有想着收复哈密卫,进而进取西域,却放弃了哈密地区,这一投降派的做法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甚至河套地区,嘉靖也不想收复。

可以说,明朝放弃哈密显示出极大的战略短视,足见嘉靖皇帝的愚蠢,哈密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咽喉之地,中原王朝对哈密地区进行统治,借此来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哈密安则中原安,哈密不在了,西北就离失去不远了。

正是因哈密的缺失,甘肃西北的肃州成为前线,肃州的嘉峪关变成了第一线战场,少了这片缓冲带,西北游牧民族只要突破嘉峪关就能攻入汉地,汉地的边防压力大增,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明朝后期果然逐渐失去了整个西北的统治权,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西北的坐大,导致了明朝灭亡。

通过这三张地图可以看出,明朝的溃败,虽然来自于东北后金的兴起,但是在西北地区来看,从弘治皇帝,到嘉靖皇帝,整个西北一直是在退缩的。
而收复西域,重新命名为新疆,已经是后来清朝乾隆皇帝的功绩了。
事实上,清朝收复西域是康雍乾三代君主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准噶尔汗国的一次百年暴击。
康熙帝时期,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两场战役,击败了噶尔丹,统一了外蒙古。

噶尔丹占领漠北后,其政治、军事力量发展至顶峰。清朝历经近十年(1688— 1697 年)平息叛乱,康熙皇帝更是三次御驾亲征。

康熙皇帝
1690 年秋,康熙皇帝兵出漠南,与叛军会战于乌兰布通,大破噶尔丹叛军,噶尔丹率残部逃回漠北。
1696 年,经过修整后的噶尔丹再次南下,康熙皇帝率大军在莫昭多与之决战,此战后精锐丧失殆尽。此后,噶尔丹仍无视清朝优厚的招抚政策负隅顽抗、拖延不降,于是康熙皇帝于1697 年,再次率大军渡河至宁夏亲征噶尔丹。
到了雍正皇帝时期,雍正多次对青海用兵,打击策旺阿拉布坦,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

如果说康熙把准噶尔从外蒙古推到了青海,雍正把准噶尔从青海推到了新疆,那么乾隆最终消灭准噶尔,一锤定音,统一新疆。

雍正皇帝
公元1756年,即乾隆二十年,准噶尔汗国又和其他部落爆发了战争,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了分裂,阿睦尔撒纳和达瓦齐两人争夺汗位,阿睦尔撒纳败后投降乾隆表示归顺,利用内乱,他献上了准噶尔地的情报和地图,乾隆皇帝立即决定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乾隆皇帝
在出征前,乾隆皇帝拜谒了康熙皇帝的景陵,表示此次出征是为了完成康熙皇帝未竞的遗业。随后,5万清军大举进军西域,这一次西域出征的总指挥部当然还是在哈密。
清军在哈密驻扎后,带了两个月的粮草,从巴里坤草原出发,出征准噶尔汗国的老巢——伊犁草原,大军出发,受到了维吾尔军民的热烈欢迎,准噶尔汗国当时政局混乱,在此地倒行逆施,早就天怒人怨,从吐鲁番到喀什,处处可见帮助清军的维吾尔族军民,仅仅用了两个月,出哈密1000余里,到达了博尔塔拉河流域,双方展开激战,这一次清军大获全胜,攻克伊犁,有一本书叫做《乾隆荡平准部记》,描写了此次会战,“士气倍奋,争渡伊犁河,长驱追袭”,这次大战中,达瓦齐败退。
决战后的五月十四日深夜,投降的准噶尔部落勇士阿玉锡率领25个勇士深夜突袭敌营,斩杀数百人,达瓦齐营帐大乱,随后清军出击,在格登山再大败准噶尔军队,乾隆得知后大喜,还亲自写了《阿玉锡歌》表彰他,诗中写道:“大声策马入敌垒,厥角披靡相躏奔。”描写勇士的勇猛。
这次大战后,达瓦齐向喀什方向逃去,早就受准噶尔汗国苦难的喀什城主自然不放过他,六月八日,达瓦齐被埋伏在胡杨林中的勇士活捉,送给了乾隆。
没想到,阿睦尔撒纳是一个野心家,在清军除去达瓦齐后,他占据伊犁,也发动了叛乱,乾隆大怒之下出兵,乾隆二十二年,成衮扎布和兆惠率领的清军再度从哈密出发,长驱直入伊犁,双方再度在伊犁河谷展开激战,阿睦尔撒纳战败,逃去沙俄。

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
乾隆要俄罗斯送回此人,俄罗斯觉得阿睦尔撒纳奇货可居,不仅不送还,还借给了他援兵,他不断地骚扰边疆,因为哈萨克族一直受准噶尔部压迫,这次乾隆联络哈萨克军队,哈萨克大败阿睦尔撒纳,他再度逃窜,不久得天花而死,尸体被送还回了中国。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喀什的大小和卓又发生了叛乱,乾隆也予以平定。就此乾隆统一西域,将其命名为“新疆”,意思是汉唐领土新归。乾隆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在新疆开垦荒、修水利,加强统治。

至此,经过康雍乾三代君主的努力,终于统一新疆。
对比下明清的这几位皇帝,弘治、嘉靖放弃哈密,龟缩嘉峪关,最终明朝丢掉了西北。
康雍乾三代帝王暴击噶尔丹,终于统一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对于中国版图是有贡献的。
和这几位清朝帝王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帝王尤其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他们一味地把目光投向海洋和东南亚地区,这也引发了清末的“海防“和“疆防“之争。
晚清时候,中亚的浩罕汗国入侵新疆,左宗棠再度出兵收复新疆。
公元1875年,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从哈密出发,收复北疆,取得乌鲁木齐战役的胜利,随后进军南疆,攻克托克逊、吐鲁番,南疆门户洞开。

在各族军民热烈欢迎下,清军连战连捷,1877年12月18日,清军刘锦棠部收复喀什,同月21日收复叶尔羌,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于阗,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最终通过谈判,伊犁回归中国,新疆全境被收复。
今天,我们在看到边疆稳定的同时,不能忘记清朝对于版图稳固作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1、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
2、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 西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3、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4、陈诚出使西域与明代陆路丝绸之路经略,常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
5、论明初西域经营策略,以关西七卫、西番诸卫比较为中心,赵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20.16、准噶尔史略,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