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玛丽电影k8经典(生活中的玛丽电影k8经典)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2

作者:玛克辛·惠特克(Maxine Whittaker)

译者:张文武


让人生病的病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可以持续若干世纪。历史上有很多传染病,都严重到影响了人类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以及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诸多层面。即便是疾病早已消除,有些影响也依然持续存在。

传染病能改变人群的结构和数量

1348—1350年(原文如此——译者注)的欧洲腺鼠疫,又叫“黑死病”,症状为淋巴结肿痛,皮肤出现黑色斑点,致死率为80%。至少有2000万人被夺走性命[1],这个数字占了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增长都因此放缓[2],人们纷纷离开城市,回归田园,过起了农耕生活。那些选择留在城市的幸存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

? 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1346年至1353年),Andrei nacu制图

1875年,来往斐济和西方国家的人把麻疹带到斐济,引发了数量惊人的群体性死亡,当地人此前从未接触过这种疾病。仅仅几个月时间,斐济人口损失了20%~25%,69位酋长几乎全部丧命。由于斐济没有了领袖,再加上劳动力严重稀缺,殖民政府的机会来了[3],他们开始从其他国家调入劳动力,在斐济从事农业生产。

? 斐济人在酋长门前杀海龟,Possibly photographed by F. Dufty, December 1876

据估计[4],在加勒比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哥伦布携船员和他们的“病原体”(比如麻疹,流感和天花)抵达后不到50年,土著的泰诺人几乎灭绝了。这种大规模死亡事件,在美洲大陆的土著人种中不断上演,最终导致当地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性逐渐消失,美洲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改变。

不幸的是,传染病传入易感人群并非总是偶然发生的。“细菌战”曾是殖民和战争活动常用的策略。北美的土著人种便是这种策略的牺牲品(有报道称[5],18世纪末,殖民者故意把用来包裹天花患者尸体的毯子四处散布);12世纪意大利战争期间,曾有人故意把动物和人的尸体扔进供水系统;15世纪,西班牙人曾经在意大利用狂犬的唾液和麻风病人的血液攻击法国人。

影响全球经济

传染性疾病本身,以及人们为治疗疾病而进行的探索,对经济的影响可以长达若干世纪。1623年,因为10名红衣主教和数百位随从的死亡[6],教皇乌尔班七世下令:必须找到疟疾的治疗方法。

? 教皇乌尔班七世

罗马人常常受到这一疾病的威胁。自古典时代晚期以来,罗马就开始出现“疟疾”(malaria一词由意大利语单词mala和aria组成,意思是“坏的空气”,人们认为它来自沼泽)。耶稣会的牧师从欧洲千里迢迢赶到南美,学习当地的治疗方法。1631年,他们发现了一种能治疟疾的物质:从秘鲁当地的金鸡纳树里提取的奎宁。

在发现奎宁之后,他们立即着手控制奎宁,以便保持军力应对欧洲的战争,其中包括拿破仑战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目的:掠夺别国的疆土。一时之间,奎宁的身价超过了黄金。

19世纪80年代,突尼斯惨遭霍乱、伤寒等传染病以及饥荒的蹂躏,经济受到重创,政府无力偿还国债。这种情况下,法国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突尼斯,对其进行殖民统治。

近些年来,有人进行过估算:从1997年到2010年,艾滋病的流行让南非的GDP损失了17%;SARS给东亚地区带来的损失约达150亿美金,占GDP总和的0.5%。

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

很多饮食禁忌,都与传染性疾病有关。比如:不能食用动物的生血;用于肉类的烹饪器具以及餐具,要跟用于其他食品的分开;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极有可能是担心猪肉绦虫[7])。

此外,还有一些较晚出现的饮食禁忌,至今仍然被当做金科玉律:

  • 在很多国家,食用生奶是犯法的,这是为了防止牛结核病;
  • 怀孕的时候不能吃软干酪,以免引起李斯特菌感染,进而导致孕妇流产和死产;
  • 不要舔做蛋糕的碗,因为鸡蛋可能会滋生沙门氏菌。

为我们的语言添加新词汇

英语中的很多单词和短语,都跟某种传染病有关。比如,在说一个没有相关症状却能传播某种传染病的人时,有个常用词叫“伤寒玛丽”。1906年,厨娘玛丽·马伦(Mary Mallon,又译作“玛丽·梅伦”)成为美国首个被确认为携带伤寒杆菌却很健康的人。19世纪,这种菌在西方国家引发了非常严重的伤寒(现在全球都有人患这种病,多发于贫困地区)。

一位公共卫生工程师对牡蛎湾等伤寒爆发地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都是玛丽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此后,玛丽在纽约被隔离了近三十年,直到去世。

? 厨房中的玛丽·马伦

还有一些日常会话,也可以看出传染病对语言的影响:

  • 有人打喷嚏时,我们会说“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因为打喷嚏意味着身体有恙,可能还很严重。人们把这个用法归功于教皇格雷戈里一世。不过,用来表达“希望打喷嚏的人健康无恙”的说法,在古希腊和罗马就有了。
  • “气色差”(off colour)这个说法源于19世纪末,最早是用来表达钻石的颜色不够天然,或者颜色不够好,接着开始用在其他物品上。不久之后,这个说法就被用来形容人精神不好。
  • “感觉很糟糕”(feeling lousy),也就是感觉很差劲儿。身上有虱子(louse)的人会经常抓挠,可能会因为虱子吸血而贫血,感觉不对劲儿。

14世纪,英语中出现了两个用来描述传染病的术语,两个词都源自法语:一个是“接触传播”(contagion),意为“接触/触摸”;一个是“疾病”(disease),来源于des(缺少)和ease(舒适)。而16世纪的术语“流行病”(epidemic),也来源于法语:epi(意为“在……中”)和demos(意为“人民”)。

病原体与人类一同进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病原体将不断迫使我们去调整自身,以寻求进步。


原文:

Maxine Whittaker, 2017. How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shaped our culture, habits and language

http://theconversation.com/how-infectious-diseases-have-shaped-our-culture-habits-and-language-75061

注释:

[1] Morag, N., 2012. The Ripple Effects of Pandemics on Modern Society.

https://www.coloradotech.edu/resources/blogs/november-2012/pandemic-2

[2] J. N. Hays, 2005. Epidemics and Pandemics

http://www.abc-clio.com/ABC-CLIOCorporate/product.aspx?pc=A1507C

[3] Dennis Shanks, 2016. Pacific Island Societies Destabilis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

http://jmvh.org/article/pacific-island-societies-destabilised-by-infectious-diseases/

[4] URBAN, A. 2013. What Pains are Fated to Fill Your Cup: The Role of Food, Drink, and Xenia in the Homeric Epics.

http://web.monroecc.edu/scholarsday/SDRhome

[5] Friedrich Frischknecht, 2003.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warfare.

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j.embor.embor849

[6] Fiammetta Rocco, 2004. Quinine: Malaria and the Quest for a Cur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https://books.google.com.au/books/about/Quinine.html?id=K8Q53xW1ie8C&redir_esc=y

[7] Meyer-Rochow VB, 2009. Food taboos: their origins and purpose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63636

延伸阅读:

对本文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米切尔·L.哈蒙德(Mitchell L Hammond)的新书《流行病与现代世界》(Epidemics and the Modern World)。本书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暂时还没有中文版。

Epidemics and the Modern World, by Mitchell L. Hammond

关键词意大利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