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是什么意思(物件是什么词性)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36

“东”与“西”都是方位词,可并列连接在一起,就意义广泛。特定的方位指涉,是东边与西边的距离。 “东张西望”还和方位有点关系,“东倒西歪”、“东一句,西一句”,就是纯粹的形容了。此外,还包括所有具体和抽象的事物,“买东西”是具体的抽象,“艺术这东西”则是抽象的抽象。人与动物则是这个语义关联中的特指,而且兼有喜爱与厌恶的双重语义。小东西是溺爱,老东西就是骂人了。听见人骂人,你不是东西,反唇相讥的话经常是:“我不是东西,你是东西?!”其中有一个概念的偷换,将对于人的特指换成对物的泛指。

我经常疑惑,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

   年长之后,胡乱地看书,逐渐明白,古时以东为主位,而以西为宾位。日月运行,分割昼夜,是最直接的表征。日与月都是从东边升起,向西边沉落。方位和时序重合,形成最早的方位概念。清晨面对太阳的时候,身体右侧的一面为南,而左侧的一面为北,这是野外生活辨别方向的基本常识。夸父追日是最早的神话叙事,东风即春风,青春是对于年轻生命最美好的概括,“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是对江南美景最经典的描述。东和南都是日照充分的地带,宜于生命存活,而西和北则相对寒冷和荒凉。

  和东西南北相对的方位词左右前后,显然形成的比较晚,左和东有重合的意思,“山左”即“山东”,山右则是“山西”。而和其它三个词一样,都是要以东西南北定位,面朝南的时候,靠东的一面为左,其它依次类推。不知从何时开始,形成了以右为尊的制度,右丞相是正的,左丞相是副的,连文字的书写都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并且发展出崇尚的动词词性。

右手是所有活动中承担主要职能的手,从吃饭、写字到劈柴扫地都是如此。如果习惯用左手,则被目为另类,蔑称是“左撇子”。比较起来,还是最原始的“东西”一词更单纯更丰富,也更宽容些。如果一直沿用下来,大约也就没有了永无休止的无谓争斗。

  买东西的概念肯定早于中原规范形成之前,大约是起于古代市场营业的时间规则。大约上古时代中午开市,或者中午的时候集市最热闹。这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贸易条件有关,住得分散,开市太早势必生意冷清。此外,农民大多卖出自家出产的货物之后,才有钱买进生活必须品。就是农村只有一条街的集市,也有不成文的习惯,在一定的地段出售一定的货物。由卖出的市场到买进的市场,势必要不断地改变方位走动,东西作为最早的方位词足以概括。买卖交易也必须在客商汇聚的时候,才能够选择成交。节庆的时候似有例外,元宵节、端午节一类的节日,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显然不同于普通的日子。

  尽管中国人商贸活动的形式变化如此之大,买东西的古老语用却保留了下来,没有与时俱进,变成买左右,或者买前后、买上下、买……

的确,做生意有生意经,不懂这一行的人,投机无不失败。人有理智,但未必是理性的动物。细想小时念书,数学并不觉得难,有些地方,买卖还价应该比开价少五六成,我总是以九折还价;要是还一半的价,我总开不出口。

徜徉街头,看看店窗中陈列的货物,视而不买,自是一种乐趣,是我们的一种不花钱消遣的方法,因为不花钱,一看就可看几十家。但是因为看,有时就不免停足,饱享眼福。姑娘路过衣服店鞋店,没有不停足凝视的。有时感情冲动,由停足而跨进店门,就难保不买所不当买的东西了。我过文具店,五金杂货店也必停足。今天我跨进五金店的门,买了一个钢丝球。原因很简单,起初倒无意要买什么。可是店主喊我一声赵医生。听到这个音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

人不能无常情,为职业称呼而买不必用之物,是不可以理喻的。大概人家做生意,又不是向你乞贷,你心里高兴,又得到物件实惠,不能算花冤枉钱。

买东西也是与小孩子接近的好机会。我在街上踱步,无故总不好意思和小孩子攀谈。人家在玩,一问一答就完了。大概十几岁小孩,能代父母管店的,都还不错。小孩子怎样调皮,也没有大人的阴诈虚伪。论理这一大堆的零食,都是家里已有的东西,不必买,无须买。然而买时小孩子一对黑漆的眼珠那么大,他也高兴,我也高兴。

关键词是什么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