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叫什么(中国古代医生叫什么)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80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19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下)


本书讲述了古代中国与疾病相关的各类议题,包括历史上的大瘟疫、古人的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民间医骗和医托、长生药与帝王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蛊毒与瘴气等等,让我们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的影响。


今天我们说说中国古代医学的总体发展情况到底怎么样?疾病对民生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医院、医生和医术三个方面来看。


先说医院。你可能会问,中国古代有医院吗?作者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如何对医院进行定义。如果我们把医院定义为有固定场所的医疗机构,那么中国古代的确有医院,例如,有坐堂医生和一些官办的医疗机构;但如果把医院定义为有住院制、有分科、分部门协作、享有开放式学术交流机制的医疗组织,那么,中国古代就基本上没有医院可言。


那么,我们不妨把标准定低一点,就用前一个定义,来看看古代中国的医院。


中国古代的医院大多是官办的。有关医院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汉书》上,汉平帝年间,暴发了旱灾、蝗灾和疫情,官方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给老百姓看病配药,这是中央政府在灾荒时期的临时举措。


作者说,在缺乏公民自治传统的社会里,医院的设置常常需要借助政府行政力量或者宗教势力的帮助,除了大量政府行为外,僧人团体也会涉足医疗组织建设。比如,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因为崇尚佛教,官方成立了六疾馆,来救治贫穷百姓。在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佛教医院——悲田病坊和福田院。收养患病的穷人,给他们看病施药。但是,这样的机构往往不能长久,因为它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宗教组织,一旦人或环境变了,机构也就没有了。


再来看唐朝大名鼎鼎的太医署,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里看到这个机构。有人说它是医院,但作者认为,太医署更像是医疗行政组织或者医学校。太医署位于都城长安,汇集了很多医师,但是,它的规模很难承担起全民医疗的重任。唐代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几座大城市,地方上虽然也设置有“医博士”,但规模有限,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地方上有钱的病人大多跑到大城市求医,这和今天的情况很相似。


中国古代地方官医体系最发达的时期是宋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置的规模和标准,唐代地方医疗机构只设到州一级,机构的规模根据州的行政等级来定;而北宋时期,地方医疗机构设到了县府,而且,是以人口密度作为规模的标准,这要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宋朝建立了全国性的官方医药行销体系,给平民百姓提供服务,这是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药商行销体系的有力补充。


北宋末期,医疗慈善机构的开支甚至一度超过军费。不过,随着北宋灭亡,南宋的继任者们,在医疗慈善这件事情上,就再也没有这么大的热情了。到元代和明代以后,官方医疗机构就更加沉寂。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法诞生现代意义的医院呢?这就要说到古代医生的生存状况问题。


作者说,古代绝大多数医疗任务的承担者是民间医生,而不是官办的医疗机构。而民间医生大多数都是走街串巷给人看病,被称作走方医、江湖医、游医、草泽医,还有的叫做铃医,因为他们手里往往拿着一串铃铛,一摇铃铛,大家就知道是医生来了。当然,也有坐堂的医生,比如,在一些药房里头就会有坐诊的医生,但这些不是主流。


你可能会问,民间医生为什么不组织起来成立医院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根据作者的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医疗水平有限,而且没有分科,也就不太需要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的配合。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随俗而变”:他来到赵国,听说赵国人重视妇女,于是当了妇科大夫;来到洛阳,知道周人讲究孝道,重视老人的健康,于是主要从事耳科和眼科;来到咸阳,知道秦国人重视孩子,于是又当儿科医生。你看,古代的医生啥病都能看,没有分科,也就很难专业,同时,也就不太需要成立医疗机构,来开展合作。


第二个原因,是医生之间的竞争激烈,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医生的收入完全靠市场和口碑,所以,一个医生一旦发现治疗某个疾病的好方法,而别人没有,那么,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要严格保密技术,不能轻易把配方传授给别人,尤其不能传授给同行。


曾经在剑桥大学留过学的清末名医伍连德,就曾痛心地说:“数千年来,吾国之通病,偶有所得,秘而不宣,则日久渐就湮灭。”医学是高度依赖经验积累的学科,如果大家都秘而不宣,缺乏交流,就算发现了什么有效的药物和疗法,很可能都会失传,这无疑是医学发展的重大障碍。这种单打独斗的保守做法,导致医院模式没法建立起来,因为医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允许有保密现象的出现。


说完医院和医生,我们再来说说医术。


如果问古代医术最高明的是什么人,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御医,道理似乎很简单,给皇亲贵胄看病的人,当然是全国医术最高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御医的水平并不见得就很高,虽然他们在入宫之前几乎都是高手,但是,进宫的时间久了,往往就“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医生的水平需要一定的诊疗数来加以维持,看的病人越多,积累的经验才会越丰富。但是,御医专门服侍少数人,经手的患者数量太少,久而久之,水平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御医的心态非常微妙,伴君如伴虎,他们最怕出事,最怕担责任,万一出了事故,可能就性命难保。所以,他们遇到任何疾病,都不敢给皇帝、皇后或者太子开猛药,一切都是求稳为上,这样如履薄冰,疗效就很难好到哪里去。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下历代帝王、妃子和皇子的年龄,你会发现,英年早逝的皇帝、夭折的皇子比比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医术的真实水平。疾病影响民生,也影响宫廷政治,可见,疾病是我们研究历史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暴发过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病等瘟疫,这些瘟疫造成过大面积的死亡,也影响过朝代更迭、战争胜败和文化兴衰。古人想出了很多应对瘟疫的办法,比如隔离、迁徙、改造环境,而中国人发明的对付天花的“人痘法”,为后来的“牛痘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医疗机构以官办为主,而为普通百姓服务的主要是民间医生,民间医生大多通过走街串巷的方式行医。医术较高的御医,因为受到太多限制,很难在宫廷中发挥太大作用。古代的疾病史上有很多荒唐事儿,比如,帝王沉迷于修仙炼丹,把疾病当成“圣人异相”,等等。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疾病不只是关乎个体的小事,还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历史大势,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人类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付出过代价,但也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会如此。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徐学勤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