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8年发生泓水之战(公元638年发生泓水之战,却因空谈)

频道:社会百科 日期: 浏览:160


孙子讲述兵法场景


宋楚泓水之战地图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

兵不厌诈”,这是中国古代兵家奉为至宝的军事指挥艺术奥妙精髓所在。

因为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只有在敌人没有防备时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处采取行动,才能抢占先机,取得战争胜利和主动。

然而,在春秋之前的夏商周时代,中国古代战争舞台的基本形式却是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

随着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礼崩乐坏,讲究“重礼信仁义”思想的“礼义之战”不合时宜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新型作战方式开始异军崛起,大行其道。

而发生在2600年前的、春秋中前期爆发的宋楚泓水之战,轰然声中正式宣告旧时代“礼义之战”破产,堪称是开辟古代战争新纪元的一个重要节点性标志事件。

1

宋楚争霸的泓水之战,讲究仁义的宋襄公为何会惨败?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春秋首个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发生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哪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野心勃勃的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毫不示弱的宋襄公不顾国力不济,臆想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候国,与楚国逐鹿中原,争夺霸主。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十一月初一,劳师以远的楚国大军进抵温水南岸时,以逸待劳的宋军早已占据有利之地,在温水北岸陈兵列阵迎敌。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敌军人多,我们人少,咱不如乘他们过河的时候首尾不能兼顾,给其意外致命一击(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

这真是个攻其不备的好主意,可吃错药的宋襄公连连摆手不同意,以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距”断然拒绝,等于痛失了第一次战争先机。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提议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突袭,谁料一根筋的宋襄公又把脑袋摇成了拨浪鼓,振振有词训斥道:“不鼓不成列。”(人家楚军还没排好阵势呢,你急个毛呀!)宋襄公又眼睁睁地痛失第二次克敌制胜的大好时机。

直到兵强马壮的楚军悉数过河,喘好了气、布好了阵,颇为自负自信的宋襄公才一声号令开始攻击。结果敌众我寡、实力不逮的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一箭,狼狈逃回国都。


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却惨败于泓水之战


看到对敌人大讲仁义之道,导致连连错失克敌良机,宋国朝野上下怎是一片沸沸扬扬、尘嚣四起的埋怨之声来形容。

然而,脑子进水的宋襄公,依旧顽固不化地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不惜借用上古的礼义为自个做“无罪辩解”:

你们难道不知道吗?一个仁德的君子,作战时绝不会去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更不会残忍打击头发花白的老年对手。前人打仗都不靠关塞险阻地理优势取胜,即便我冒着亡国的风险,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公(宋襄公)曰:‘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一年之后,教训深刻、心里窝火的宋襄公伤重不治郁郁而终。

泓水之战促使楚国在中原的扩张障碍得以拔除,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疯狂扩张势头才被有效遏制。

宋襄公也因在宋楚争霸的泓水之战中屡屡“贻误战机”,以及那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而沦为反面典型、千古笑柄。

曾经强大的宋国,在泓水之战后彻底沦为无足轻重的二流国家,这难说不与三军统帅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论持久战》)有关。

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战争形势演变,昔日围绕利益之争的“礼义之战”,早已不合时宜,争战中的礼义被耻笑,上古引以为荣的“作战古训”,今天却丧兵失地,给国家带来了莫大耻辱。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淮南子?氾论训》)


宋楚泓水之战场景


2

泓水之战前(春秋中期至夏商周),战争观念与战争形式特点

自从国家和阶级产生,战争这个魔瓶中诞生的怪物,就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如影随形。

据史学家统计,自夏朝建国到战国结束,先秦时代见于史籍文献记载的战争就有800多次,战争频度约为2.5 年发生一次战争。

引发战争的缘由,被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精辟总结为五种:“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

在一国地位上,和战争息息相关的军事,俨然上升成为首屈一指的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古代战争场景


那么,春秋中期至夏商周时期,战争观念与战争形式有何特点呢?

01 对战争看法上,彼时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尚书》的《甘誓》《汤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为出兵征战之由,以“恭行天之罚”“吊民伐罪”“保民”相号召。军事决策和行动要以天象和占ト的吉凶定取舍。很多甲骨文都是占ト是否发动战争的卜辞,《周易》就是周代的占筮用书。

02 在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

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不穷不能”,“成列而鼓”(《司马法》);战争实践中虽然也已注意到以谋取胜。譬如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和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尽管也采取了翦敌羽翼、运用间谍、侦察敌情、掌握时机、攻其腹心等方略。但是两军对阵仍然是堂堂正正的当面锣、对面鼓的讲究礼义之战的基本形式。

03先秦时期(夏商周)的战争,大多表现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会战。

一军阵、三军阵、五军阵是当时常用的阵形。其作战特点是初为大正面的密集方阵进攻,继之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的疏散方阵进攻,进而演变为纵队进攻。其战术运用,主要是保持队形、徐缓推进, 正所谓“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尚书?牧誓》)。

简而言之,就是春秋中期以前两军对垒崇尚和遵循“军礼”,提倡进行“结目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左传?隐公元年》)的堂堂之阵。


孙子兵法竹简


3

泓水之战如何开辟古代战争形式新纪元?

春秋时泓水之战的宋襄公,盲目死守仁义,遵循古礼,结果丧军败旅、声名狼藉,不仅给后世留下千古笑柄,也深深启迪、影响了后世的兵家思想走向。

通过这场生动、滑稽、惨烈的战场真实案例,争雄逐鹿中原的各国军事家堪称受益匪浅、感悟良多。大伙深深认识到,对敌人讲究仁义害死人,兵不厌诈才是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的良方法宝。

在瞬息万变、激烈拼杀的战场上,不用诈就无法克敌制胜;不施谋就等于把自己军队送向坟墓,不遵循这个新形式下出现的战争规律,就会痛失良机,甚至一败涂地。

泓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新型作战方式全面崛起。


大军事家孙武


宋楚泓水之战后,战争形势发生巨大转变,昔日的堂堂正正的“成列而鼓”、光明正大之“礼义阵战”,逐渐演变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在作战指导上“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书?艺文志》)。

从此战之后,“兵不厌诈”“军不厌诈”开始正式登堂亮相古代军事战争的舞台,迅速发展成古今军事家的一个基本用兵法则。

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通过科学归纳总结,最早系统完整地提出这一光耀千秋、震古烁今的伟大军事思想。

孙子高度概括其精髓,高屋建瓴一言以蔽之:“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兵者,诡道也)”。

通过史上无数场战争的百般、雄辩检验,后世兵家对孙子“兵不厌诈”推崇备至,普遍认为兵不厌诈乃是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的一大法宝。

《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签称:“军不厌诈。”梅尧臣道:” 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张预说:” 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

春秋之后七雄争霸的战国,军事俨然成为首屈一指的国之大事;战争被区分成了正义战争和不义战争;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不义战争。

1“禁暴救乱曰义”(《吴子?图国》)

2“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将义》)

3“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尉缭子?武议》)


古代战争


4

个人总结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两千多年前宋楚之间爆发的泓水之战,堪称有力促使战争观念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关键一役。

战争思想发生日新月异的重大转变,由昔日单纯简单、推进缓慢的“礼义阵战”,向兵不厌诈、一日千里的(复杂快速机动)运动战等多种方式转变。

并导致城池攻守战、伏击保卫战、要塞战、奇袭战、火攻水淹、地道战等五花八门的战法纷纷出现,各领战争风骚数百年。

相伴相生,水涨船高,中国古代战争的艺术也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出现了孙武、吴起、孙膑、韩信、曹操、诸葛亮、李靖、岳飞、戚继光、努尔哈赤等灿若晨星的著名军事家,极大丰富了中国历史军事文化宝库。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令人警醒的宋楚争霸的泓水之战,正式宣告旧时代礼义之战怦然破产。由此,在中国古代战争舞台上,“兵不厌诈”大幕徐徐拉开,并历经数千年,跨越国门,蜚声世界,影响深远。

参考书籍:《左传》、《孙子兵法》、《中国军事史略稿》等


古代战士


北宋著名军事家岳飞雕像


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

关键词一言以蔽之